5月18日,游客在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參觀游覽。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田超 攝
法制周報·新湖南記者 陳思 見習記者 余毓華
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,是精準扶貧的首倡地。面對祖祖輩輩難以戰勝的貧困難題,中國共產黨人帶領村民們奮力脫貧攻堅,用辛勤和汗水,在家鄉的熱土上,認真書寫了屬于新時代的答案,托起了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夢想。
脫貧致富路的引路人
作為位于湘西武陵山腹地的一個普通苗寨,過去的十八洞村溝深路陡、山多地少、資源匱乏,村民們耕種幾畝薄田,靠天吃飯,貧困人口占全村一半以上。出村只有一條窄窄的沙土路,不甘受窮的村民紛紛外出打工,村里40歲以上的單身漢就有38人,是遠近聞名的“光棍村”。
前任村支書石順蓮當了18年的村支書。她至今記得2013年11月3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十八洞村調研的情形,“當天和總書記說話的時候,他就直接問我,你村的基本情況,人平(均收人)多少,達沒達到小康水平?”
“我心里很不好意思,向總書記匯報,當時就是1600多元,根本達不到小康。”對當時的對話,石順蓮記憶猶新。在座談時,總書記提出了“實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類指導、精準扶貧”十六字方針。
自此,這個偏遠貧困山村開啟神奇蝶變。該村黨支部發揮帶頭引領作用,以黨員家庭為中心,和村民結成互助小組。精準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,村民們熱情高漲,干勁十足。
“在這8年里,十八洞村黨員干部積極向上,每個黨員聯系5戶群眾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帶領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有一技之長。”現任村支書施金通說,依托當地特色產業,融合鄉村旅游特色,十八洞村發展旅游、種養、勞務、山泉水、苗繡等5大產業體系,村民參與村集體經濟分紅。
2014年卸任村支書后,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的傳承人,石順蓮牽頭成立了十八洞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,把村里的留守婦女組織起來制作苗繡產品,“為了帶動我十八洞的301個婦女,會做苗繡的,基本上都叫她們來培訓。最后有54個人社。現在會做產品的繡娘有二十七八個。”轉02版①
如今,合作社與中車株洲公司等企業合作,每年訂單達十余萬元,繡娘們不用外出打工就有數千元的收入,“我們的苗繡,搭上了我們中國高鐵,走出了大山。這是我們最盼望的了,我的愿望已經實現。”
“我是一個老支書、老黨員,就該為全村的老百姓想一想。用黨員的風格、標準來對照自己,有一分力發一分光。讓我們的苗繡沿著一帶一路,走向全世界。”石順蓮說。
昔日貧困苗鄉變身
“全國脫貧攻堅楷模”
8年來,十八洞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脫貧攻堅,探索創立互助五興基層治理模式,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“觸角”深植于村民中,讓十八洞村成為新時代新農村范本。
2017年2月,十八洞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0180元,成為湖南第一批出列的貧困村。寬闊的柏油馬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,村民們開起了民宿、農家樂;飛地經濟發展起來的獼猴桃基地,產品實現了港澳直通。引進的企業開辦起十八洞山泉水廠、瓜子廠;村里的姑娘小伙搞起了帶貨直播,賣起了米酒、臘肉等土特產。
和姐姐一起玩直播帶貨的小伙子施康,是個有十幾萬粉絲的小“網紅”。除了直播帶貨十八洞村的土特產——本地聞名的湘西臘肉外,他還有個工作,就是擔任村里的團支部書記,平日負責協調村里的年輕人搞一些活動。
村里也有了游客服務中心,電商服務站、苗寨產品特色店……如今,十八洞村成了熱門網紅打卡地,迎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。2020年,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18369元,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0萬元,年接待游客41萬人。
如今,村民們已經徹底告別苦寒,生活越來越好,家家戶戶都有了存款,開上了小汽車,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們回來了,昔日的光棍們也陸續娶妻生子、成家立業。
今年2月25日,十八洞村榮獲“全國脫貧攻堅楷模”榮譽稱號,施金通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獎牌。從昔日的貧困苗鄉,到如今的“全國脫貧攻堅楷模”,村民們用苗歌唱出內心的喜悅,“吃住不用愁,衣著有講究;增收門路廣,票子進衣兜;天天像趕集,往返人如流;單身娶媳婦,日子樂悠悠。”
談到將來的打算,施康說,未來,他想讓更多年輕人加入自己的團隊,讓村里更多的年輕人有參與感。
施金通則期望,在將來鄉村振興的工作中,十八洞村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會有更大的提升,“我相信,老百姓的日子,會越過越好”。
責編:萬丹
來源:法制周報